• 中共灵武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 灵武市监察委员会

热词:扶贫腐败作风问题处理结果反腐败

当前位置:首页>县区信息公开>灵武市>其他

纪法为镜 气正风清

发布日期:2022-04-12 17:25


  灵武,古称灵州。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灵州即位,史称唐肃宗。由此,灵武与唐朝的渊源更深一层,唐韵古城的历史画卷进一步展开。历览唐朝三百年征程,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缔造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并总结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完善,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展都需要不断通过“照镜子”汲取经验教训、反躬自省、防微杜渐。

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就是要竖起一面纪法的镜子,执纪法而正党风政风,执纪法而正党员干部作风,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如今的唐韵古城,经济更加发展、人民更加富裕,矗立在美丽的塞上江南奋力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值此干事创业的大好时代,党员干部更应当时刻以纪法为镜,做气正风清的表率,常照纪法之镜、常怀敬畏之心,则衣冠可正,兴替可知,得失可明。

照纪法之镜,可正衣冠。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把党内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形象的比喻为“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并作为第一种形态常态化开展,目的就是让纪法约束成为一面镜子,及时提醒、警示,抓早抓小、注重预防,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把党员干部个人品德、作风等方面的“修为”比作“衣冠”,对照党纪国法,修身养德,摒弃低级趣味,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细碎的工作中做一个品德高尚,作风过硬,遵纪守法,有益于人民的公仆。正如焦裕禄同志,用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代名词,在亿万人民心中种下一棵棵永不磨灭的焦桐,是为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为当之无愧的人民公仆。“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同志曾这样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相比之下,那些为一己之私啃食人民群众血汗的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衣冠”不正,则临深渊而悔恨无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各级官员,就是最好的例证。纪法是一面镜子,长照常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衣冠可正,未来可期。

照纪法之镜,可知兴替。

知兴替,即知历史的缘来,我们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将要去往哪里?纪法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自1921年成立以来,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更迭变迁,无不体现着我们党纪法严明的执着与坚韧。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建设新中国才成为历史必然,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书写了最为恢宏的史诗。回首历史,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纪法严明、奖罚分明,由此积贫积弱的秦国迎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期,为以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相反,那些枉顾纪法、在背弃初心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时代,总会以一种惊人相似的结局落幕,周而复始,宛若一个“轮回”,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共产党人在无数次风霜雨雪中披荆斩棘,历经苦难却一直胸怀初心、肩负使命。如今,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沧桑而生生不息,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细数成就来之不易,党员干部更要坚持以纪法为镜,在遵纪守法、执纪执法中体悟兴衰得失,忠诚干净履职,心有所戒、行有所止。

照纪法之镜,可明得失。

明得失,就是要求党员干部首先对照纪法底线,搞清楚什么事能做、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不该做,从而及时规范自己的言行。得失一念之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十八大以来,一些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坠入深渊,受到纪法的严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无不称赞。放眼身边乃至全国的典型案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面对诱惑时没能深刻权衡利弊得失,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和事业观,是非曲直的天平一旦失衡,必将探入迷雾、踱下深渊、丢了自由、误了亲人。归结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对纪法缺少敬畏之心,甚至无视党纪国法,弃纪法之镜于脑后,放任自己的言行,最终无法回头。党员干部如果始终能够把纪法作为一面镜子,以纪法红线、反面典型为戒,反躬自省,在小事小节上警之又警、在行使权力上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自然更能清醒认识荣辱得失、功过是非,才能担当大任、不负时代、不负重托。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中共银川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银川市监察委员会 宁ICP备17000118号

本站点兼容IE 10以上或Chrome最新浏览器,最佳浏览分辨率:1920*1080